註冊證書
ABUIABACGAAg443AmQYogdPc1gEw9gw4pBI
淘寶網店
ABUIABAEGAAg35DAmQYon7jWowUwjAE4jAE
圖書詳情
海西農業文明
海西農業文明
書 名: 海西農業文明
類 目: 社會科學
主 編: 嵇東 張增環 胡長榮
出 版: 香港科學技術出版社
版 本: 內容以簡體字排版
裝 幀: 平裝本
規 格: 16開,353頁
重 量: 562克
書 號: 978-988-70091-4-6
版 次: 2024年4月第1版
印 次: 2024年4月第1次印刷
定 價:
HK$280.00
圖書詳情


編者簡介


嵇東,男,中共黨員,灌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市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主持參與實施農業三新工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省級重大農業科技推廣專案20餘項,入選省“333”、市“521” 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迴圈利用關鍵技術集成與推廣應用》、《葡萄新品種引進及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集成與推廣》等6項科研成果通過省市科技部門鑒定,集成葡萄避雨栽培、雙膜促早栽培、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技術規範11個,撰寫市級地方標準3項,授權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軟體著作權5項,發表專業論文20餘篇,推廣先進生產技術,組織學習培訓,開展跟蹤服務,年開展技術培訓班30場次,培訓農民和技術骨幹1800人次。2022年被農業農村部表彰為全國農牧漁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獲得者,先後榮獲省農業豐收一等獎、淮海科學技術二等獎、全國商業科技進步二等獎、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各1項、市農業技術推廣二等獎2項;榮獲省“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成效顯著個人”、市科技創新獎“優秀個人”、市“青年科技獎”、市“十大最美環境守護者”等榮譽。

張增環,男,高級農藝師,縣十五屆人大代表,灌南縣農業農村局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科負責人、縣農檢中心主任,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我縣農業技術推廣一線工作,先後從事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推廣和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工作。主持並完成了5項省(部)級重大科研推廣專案,推廣塑盤旱育拋秧、水稻旱育秧、機插秧等20多項新技術,稻麥群體品質栽培技術年應用面積80萬畝以上。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2項、江蘇省農業豐收獎1項、市農業技術推廣獎1項。發表著作、論文10餘篇;獲縣組織部、人社局嘉獎1次。努力做好三農工作,全力助力鄉村振興,為美麗鄉村建設貢獻力量,為我縣的農業生產、農民增收作出了積極貢獻。

胡長榮,連雲港市農耕文化研究所所長,政協委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早年在國企任職,20世紀80年代末從事農耕文化物品的收藏、研究、保護和傳承工作,並創辦農耕文化博物館被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共青團江蘇省委確定為農耕文化實踐營地。發表論文幾十篇,出版《見證中華農耕文明》《常州援灌幹部108將》《爺爺小時候的農村》《中國傳統工匠》《海西漁耕文明》等專著,《見證中華農耕文明》《中國傳統工匠》分別獲得連雲港市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和三等獎。2018年3月,中央電視臺七套《鄉土》欄目給予專題報導。

內容簡介


灌南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定居,繁衍生息。先民們在順應自然、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中,利用東傍大海,西靠大湖的自然優勢,從事以制鹽、漁獵、商業為主的活動。隨著海岸線東移,碩項湖水的退去,捕魚已不再是本地人的優勢。從清康熙年間,在碩項湖成田中進行墾地種植,為灌南地區以農為主的農耕體系奠定了基礎。

1958年恢復建縣後,為消除澇、漬、旱災害,疏浚河道,開挖溝渠;隨著鹽東控制工程竣工,千百年的水患得以根治,從此安瀾一方。當年,常州援灌幹部108將來到灌南以後,援灌幹部決心改變灌南面貌,建議引進並參與江南水稻在灌南試種工作,當時叫“旱改水”。並聘請一大批常州“稻農”來灌南指導,經過近十年的旱改水試驗,到1968年,灌南已成功種植水稻並得到了推廣,一改過去兩年三熟(小麥、山芋、玉米)為一年兩熟(水稻、小麥),從此,由過去糧食畝產不足100公斤,增加到300公斤。灌南變江南,讓灌南老百姓吃上了大米飯。

通過大量解密上世紀560年代的農業檔案資料,全面闡述灌南地區農業的發展過程。本書還介紹了灌南地區過去的自然災害、農業開發、農業種植以及農業能人和地方土特產品等,是研究地方歷史的重要史料。

本書適合研究地方農業歷史專家和從事“三農”工作者閱讀,也是地方歷史的一部分。